冬蔭無話必有功

未到泰國前所認知的泰菜,離不開冬蔭功,起初知道它橙紅色、屬流質、帶辣,有蝦,亦了解泰語中「功」即是蝦。有所謂「食」海無涯,流行於世的冬蔭功背後,還有更多學問。

我們這些外國升斗小民的一廂情願,認為冬蔭必然有功,可能是被針對外國人客群的泰國菜館所影響。

其實只要認識泰文,不難將「冬蔭」兩字拆開,冬是煮,蔭是酸辣,這種酸辣煮法,可加任何肉類配襯,豬肉、雞腳、魚頭,不一定要加蝦,辣度可以一致,風味卻是不同,甚至素食冬蔭亦無不可。

之後曾到某餐館點菜,看到餐牌有一味「清湯冬蔭雞」。我並不好奇冬蔭雞,卻好奇清湯冬蔭是什麼玩法?於是一嚐此味菜色,發現湯果然清,有香茅、南薑、箭葉、橙葉等冬蔭材料,湯水是大辣,卻沒加椰漿。據說,清湯冬蔭才是原本的冬蔭,加椰漿,廣為外國人所知的濃冬蔭,近五十年才有。

我正躊躇如何把湯水喝完,眼見泰國人只把湯一匙一匙的灑在白飯上,臨吃才灑。冬蔭湯其實是gaeng的一種,gaeng可意譯成「湯菜」,以湯煮熟材料,湯汁用來撈飯濕飯,方便入口,並非餐湯。一直以來喝了多少冬蔭類,到今天才知道其本來吃法呢!

另一個與食有關的必學泰語 — Tam Sang,字面解作「按order去做」,類似香港大排擋的模式。

有次我到Tam Sang店,在餐牌看到冬蔭炒飯,跟普通炒飯一樣價錢,才40銖一碟。心想此處乾撈粉麵也像香港跟湯,那會否是配冬蔭湯的炒飯?好奇來一碟,發現是直接炒飯,顏色偏紅,有香茅碎和幾片箭葉橙葉,味頗辣,略濕,並沒配湯。那時才學懂,冬蔭乾吃不只是冬蔭味薯片,冬蔭料炒飯又是一大發明。

可能我下回的冬蔭新驚喜,會是冬蔭味雪糕或冬蔭椰汁層糕,甜混辣。泰國對冬蔭的愛己超乎我想像,泰amazing!

冬蔭肉碎滑蛋飯,冬蔭肉碎鹹蛋飯

圖:冬蔭肉碎滑蛋飯,冬蔭肉碎鹹蛋飯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