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May 2021

超級血月

早些日子晚上回家的時候,抬頭仰望天空發現月亮非一般的大、非一般的亮白,原來當天是天文現象「超級血月」的日子。 超級血月是指超級月亮(超級滿月)和月全蝕,超級月亮是全年最大滿月的時候,這個滿月比起全年最小滿月的直徑大差不多14%。而月全蝕是指月球進入地球影子的區域,造成陽光無法照射而失去光芒,至於血月的成因是月亮反射太陽光時,太陽光中的藍光會在進入大氣層時被散射開去,餘下紅光走到我們的眼球內,形成呈銅紅色或暗紅色月亮的情況。 錯過了這次觀賞超級血月的時間,要等12年後才會再出現,不過本年11月還會有一次月偏食的日子。 這些自然現象在小時候是一件大事件,新聞媒體都會冠以百年一次、千年一遇的名號,再加上小時候並沒有甚麼娛樂,這項免費的娛樂便成為了一年之中值得期待的大日子,可是香港的家庭父母基本上與忙碌劃上等號,能抽時間去體驗的日子少之又少,每每只能從隔天早上的新聞片段上觀看奇景,因此多數只有期待的部份。 到長大後有能力自己外出觀賞自然奇觀,便發現其實新聞上看到的片段和照片原來得來不易,在航拍還未普及的時候,要拍攝一段高空遠眺香港全貌的片段,除了坐直升機外,就只能背著背包登上高山。攝影師當然沒有奢侈的直升機,只好早早執拾好背包徒步登山,背包內除了維生的食物飲料外,負荷最大的應該就是鏡頭了,因為要能拍攝到月亮有肉眼看到的大小需要200mm或以上的遠攝鏡頭,視乎鏡頭大小和質素,一支鏡頭就需要背上2-6磅的重量,加上相機、電池、腳架、濾鏡及其他配件,大概一個背包光拍攝用品便超過20磅,如果需要拍攝移動縮時的影片便需要更多的配件和負重,這個重量在平路上也已經艱辛,卻要走到斜坡上,更顯那張照片的寶貴。 還幸科技發展迅速,現在的器材越來越輕、越來越細、越來越堅固,讓我們可以更準確、更方便地觀賞、感受、記錄下每個重要時刻。

淹沒與重生

有些記憶的地方在時間的洗禮下被沖刷、被掩蓋、被淹沒。以往的公園是孩童們的樂園,像我這些「屋邨仔」都是在公園長大,尤其在地大物博的屯門區公園更是多元化,從滾軸溜冰場、紅場(排球場和羽毛球場)、單車徑、露天劇場到不同的遊樂設施應有盡有。小時候的屯門公園,還未到公園已經有一個小市集,有一些文青地攤一樣的擺賣攤檔,只不過賣的都是一些日用品和食物等的東西。先逛過市集,再到公園看伯伯下象棋,然後爬爬山坡跑跑跳跳便是一天。 當時在屯門公園內最吸引的是水上單車,天鵝般外形的腳踏船、兩人坐位,用雙腳像踏單車一樣控制天鵝前進,而在湖中除了真的天鵝、鴨子、魚還有鳥龜等動物,由於屯門公園種植了很多樹木,而圍繞湖邊的是古色古香的建築,佛似遊走到古代一樣。 後來興建了爬蟲館,多了巨型陸龜、蜥蜴、變色龍、蛇和鱷魚等等動物,成為小時候第一個生態體驗館,除了是認識不同爬蟲類外,館內的冷氣也是夏天的好伙伴。 後來屯門公園慢慢地由公園變為聞名中外的「大媽舞」場地,成為Happy伯和一眾大媽的樂土,令不少家長擔心帶小朋友到公園去會不會有壞影響,導致公園建了新設施也不太滿座。 說起來公園新的設施說起上來也設計得非常好,分了三大主題區「花影荷花」、「山丘地帶」、「音樂感官」,有灑水玩水區、沙池、山丘滑梯、彈床、攀爬設施和傳聲音樂裝置等等,比起一般公園設施更多元化,而且是無障礙兒童遊樂場,就算是彈床也適合輪椅人士遊玩,比起現在常看到的矮滑梯、搖搖木馬和改造前的公園設施來得有趣和刺激。 拆毀有時,建造有時,舊事物始終會被覆寫,雖然舊地重遊還是會懷念舊事物的美好,不過邁步向前才會有更好的未來。

再見螢火蟲

近日因為要構思拍攝MV的關係做了很多資料蒐集,其中一幕的場景是主角發現到森林中的一片草地上,有著很多一閃一閃發光的螢火蟲,有點像《再見螢火蟲》的那幅海布、又像岡山縣天王八幡神社的公主螢火蟲群,實在美不勝收。 不能出國的時候,只好在本地找合適的場景,因而發現原來香港也有不少觀螢的地方,例如大埔滘、沙螺洞、大帽山郊野公園等等。不過拍攝的考量跟旅遊不同,要選擇地點最優先當然是環境是否合適,其次就是交通便利程度,因為拍攝需要用的器材多又重,而且一天的拍攝需要走不同場景,如果是交通便利和道路平坦的話就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因此選擇了大帽山郊野公園和大埔滘先作取景探路。 由荃灣駕車到大帽山郊野公園停車場約20分鐘,再由停車場走到大帽山瀑布只花數分鐘便能到達目的地。而大埔滘則可以乘坐巴士到松仔園走5分鐘便到大埔滘自然護理區,區內還有四色路綠可供飽覽,十分方便。 要拍攝到好的風景最主要還是看天,5-8月是賞螢的季節,雄性螢火蟲會四處飛行並發出閃亮的光去吸引異性,待雌性螢火蟲回應,由於發光的消耗甚多,因此瑩火蟲只能維持大約2-3小時,而當天色變暗便是螢火蟲發光的時機,約晚上6-8時便是活躍時間,同時也要留意減少使用電筒,因為電筒的強光會令螢火蟲受驚而停止發光,同時亦避免發出嘈音。不過看天最重要的還是不要遇見雨神,當拍攝器材遇上雨神就是跟螢火蟲說再見然後就是靜靜地歸家吃晚餐的時候了!

店舖貓

小時候在母親工作的地方附近有一家小藥房,要稱得上一家上等的藥房必然是養著可愛的貓咪,那年暑假除了跟藥房的太子仔勇闖真三國無雙的世界,便是服侍三隻藥房貓。 這家小藥房原先養了一隻白貓和一隻三色貓,後來來了一隻全黑的,每一隻藥房貓也有他們各自的故事。 白貓的年紀最大,我認識他的時候已經是15歲高齡,略胖又帶睡眼惺忪,一副優優悠悠的樣子,不過聽說以往與其他地方的貓開戰戰績彪炳。然後到輾轉走到了這家藥房便安定下來,便像尊佛一樣的坐在門口陳年玻璃桌上,偶爾會跟醫師一起診診症或咬一點小禮物到門口討得人家歡心,是抓老鼠的高手。 三色貓身手最為矯捷,瘦削卻又很結實,可以從平地上一躍便到達兩米多高的地方。吃的會先讓給白貓,又會教導黑貓到貓砂上廁所,是成熟得懂照顧其他貓的成貓,又像風紀一樣規規矩矩的模範生。 黑貓是後來到的,有天早上開店前看到店外有一個小紙箱,紙箱內就是剛出生還未睜開眼睛的小黑貓。聽說棄養小動物的人都會找上寵物店和藥房等有養動物的店舖,抱著一個有吃有喝可以安置好小動物的想法,說是相對「負責任」地拋棄小動物,但其實對店家來說是一個苦惱,不但開支大了,也有被排斥的風險,然而這個行為是切切實實的情緒勒索,聽說很多店還要因此額外安裝閉路電視去解決此問題。小黑貓的來到是一個意外,經白貓和三色貓的同意下也讓她安頓了下來。幼貓的出現當然獲得萬千寵愛,同時為年邁的白貓帶來活力,不過也有點縱容得太過,讓她在進行結紮手術前數天偷跑到店舖外,意外懷孕了。看著幼貓小小的身軀卻懷了六隻小貓,肚子脹的想要破掉一樣確實是很心痛,幸好最後在三色貓的守護下順利地誕下小貓,乳貓也讓好心人領養了。 固定班底確立了以後便再沒有養其他貓了,也許是因為隔年白貓的仙遊讓人哭得太傷心,接受不了多年感情的消逝便不再養了。 從前的店舖貓主要的工作是抓老鼠,而這家藥房的店舖貓主要是被人服侍,吃有專人每天鮮煮無調味的肉泥、多擠逼的地方也能騰空一個舒適的位置讓他們的以安居。這些店舖貓也是香港的特色,曾經有荷蘭攝影師專程為此來港拍攝了一系列照片。 近年貓咪cafe便成為與貓親近的主要地方,任意地在身邊遊走,也可以買點罐罐引誘他們來自己的桌上來一幅合照,朋友總說這些貓功利、現實,又怕他們吃太多不健康。不過我想這都是貓咪cafe的好處,偶爾偷閑一下由他們來招待你,過一個輕鬆的時間,能與貓建立深厚的感情當然好,畢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失去的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