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June 2021

生命的承諾

飼養小動物跟婚姻一樣是一個對另一個生命一輩子的承諾,所以一直沒有膽量去養盼望已久的小貓,害怕自己照顧得不夠好、沒有時間跟他們一起、他們的老病死等等……一切一切都是非常重大的責任,始終對待另一個生命還是穩重一點比較好。 所以一直想有一個機會可以借朋友的貓來試養一下,但是又不好意思開口,也沒有因由讓朋友將他們的貓寄養在我家,別人的孩子不會隨便交托給一個沒有養貓經驗也沒有做好養貓措施的人,令我也只好回歸盼望。 但是早幾天上司忽然之間召我到會議室,一副神色凝重的樣子叫我坐下來,接著用低沉的聲線跟我說:「你有興趣幫我照顧兩隻貓半年嗎?」,聽到這句話,我雙眼發出比聽到加薪更強的光芒,隨即問了一下因由和貓的情況,便跟他說先考慮一下。 說考慮一下,其實內心一早已經有答案,便開始為迎接新生命而做好準備。先是研究一下飼養方法、如何改造自己的家成為貓咪能舒適居住的地方、調查一下自己家中有沒有對貓有害的植物等等,接著就是問一下身邊朋友的意見和需要注意的事,最後就是開始佈置好地方,讓貓一到步便可以有一個安全的地方居住下來。 最先需要設置的就是窗網,因為貓是屬於自由的,而且身手蹻捷又有九條命,不過也敵不過好奇心,所以最恐佈的事便是從窗口跳出去,因此為了提防家中的貓從窗口跳出去,窗網是必需的。窗網有幾種,可以自己製作、可以買現成的窗網自己安裝、也可以找專做窗網工程的公司安裝,當然最便宜的是自己製作安裝窗網。比較多人會選擇用家庭用品店常見的正方格包膠鐵網作為窗網的原料,再用索帶在窗花上索緊,然後組合成窗網,這個方法既便宜又方便,因為不需要鑽孔又不需要太多材料。 除了窗網以外,還要重新分配家居用品存放的地方,易碎和清潔劑等都需要找一個密閉空間安放好,但原來聖誕樹也要好好收好。松樹的針葉和松汁被貓誤吞下的話輕則造成腸胃不適,重則會刺穿腸壁和中毒。更重要的是無論是真或是假的聖誕樹,貓咪都會對它們非常有興趣,不論是出爪、或是更危險的跳上去,一但連貓帶樹一起倒下就更危險了。 雖然資料看了很多,但沒有實戰還是會有點膽怯,希望能在這短暫的日子帶給小生命一個美好的回憶。

螢火蟲後記

前些日子說到要到森林內拍攝螢火蟲,因為時間有限,未能逐一親身到場視察環境,固此只能挑選一兩個地方先去碰碰運氣。 上次提及過螢火蟲出沒的時間大約是晚上6-8時,亦即是需要走進伸手不見五指的山野上,事前的準備就要更多了。夜山的裝備少不免是足夠的水、糧食、電筒等等,這些裝備只佔背囊一小部份的重量,其餘都需要盡量 騰空給拍攝用的裝備,每一個環節也要計算得很準確,才能「輕」裝上陣。 不過我認為由白天走到只見月光的山徑最需要的不是體能,而是膽量。每一次視察場地也是一個小挑戰、小冒險,不是每一個場地都會熟悉,也不會每一個場地也有公關或職員到場作解說,除了資料搜集外,也要有披甲上陣的膽量,讓自己來一場小冒險。 終於來到視察場地當天,乘巴士來到松仔園站,是次目標是記錄下合適的拍攝場地以及由起點到達場地的時間。由於小型製作的關係,只能獨自上山,走在一段數小時的山路確實需要些娛樂,古人的娛樂方法大概是寫詩吧,作為一個有文化的人,立即想像到孤身走我路的感覺就如《杕杜》一樣:其葉湑湑。獨行踽踽。獨行睘睘。豈無他人?為免像古人一樣浸沒在負面情緒中,我決定打開電台的應用程式,聽一些嘻嘻哈哈的電台節目。誰不知節目主持人興高采烈的歡笑聲忽然停頓下來,然後而斷斷續續的開始又停頓,此時背部傳來一陣涼意,我打開手機看了一看,發現原來只是訊號接收不良,便打開地圖看了一看所在的位置,大概是大埔滘自然教育徑 起始點沿著藍徑步行約15分鐘的位置,幸好我早有預備,事先下載了一些陳年的電台節目懷舊一番。 由下午五時許走到晚上七時左右,天色由藍轉紫紅再入黑,路上還沒有遇見過一隻螢火蟲,在幽暗的山坡上由蟲鳴鳥叫的大自然小清新聲音,慢慢轉為烏鴉和牛蛙的聲音,這個時候電台節目忽然由歡欣的音樂轉為低沈的氣聲,原來有聽眾Phone in到電台說鬼故,還是有關行山的鬼故,立即嚇了一跳連忙把節目關了,加快腳步走下去,就在這個時候耳機忽然傳來電台節目主持人的笑聲,原來已經走到差不多終點,這個時候手機訊號回復正常,原先停了的電台節目便繼續播放,原來一切都是被自己的想像嚇壞了。 這次雖然不是最離奇的一次視察場地,但可以說是最失敗的一次,因為事前做好了資料搜集,然後去了數次也只有一次在路旁遇見一隻螢火蟲,跟我預期的落差實在太大,讓我真的想放棄真實的螢火蟲,嚐試用後製方法解決。

觸不到的它

在香港,有一個地方我去了很多次,可是每次也只能遠遠看到,卻又未曾踏入那個地方。雖然不像西貢結界這樣神秘、這麼恐怖,而這個觸不到的它在那裏?這個地方就是傳說中坐落在西環的西環鐘聲泳棚! 說到西環鐘聲泳棚其實也沒有甚麼好介紹,雖然這個已有五十多年歷史的泳棚在70年化泳池普及的時候一度杳無人煙,不過這一條筆直的小木橋成為了婚攝及IG聖地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地逼滿了人,雖然人龍由泳棚排到山上,但大家還是很有秩序地一個跟一個地排隊,也很有禮貌地讓人有時間可以拍攝到心儀的照片。只不過作為一個口講求效率其實內裏卻是急性子的人,實在忍受不了排數小時長龍,所以每次我也會經過看一看,然後便到其他方去了。 其中一個會去的地方就是由泳棚向摩星嶺方向走一段小路,看見一座純白色的建築物,便知由前域多利道扣押中心(港英政治部)變成的芝加哥大學校舍,校舍除了充滿現代感的玻璃屋外,還保留了四座兩層高的歷史建築「白屋」,而學校範圍內仍保留二戰時期英軍作防禦用途的「銀禧炮台」,只不過大炮在芝加哥大學校舍施工期間錯誤被拆,只留下圓形的炮台遺跡。 除了泳棚和白屋,附近還有一個觀賞日落的好地方,在芝加哥大學近趙苑方向的地方有一條幼幼長長的石梯,石梯往下走便到達日落觀瀾亭。 想安靜地跟另一半休息一下,一起享受安靜的日落,觀瀾亭和白屋是個非常好的選擇,而拍照優先的朋友也可以選擇到西環鐘聲泳棚,不過時間選擇就要很精準了,也許下一次凌晨去看看,待至日出拍一張好的圖片,讓自己不再遺憾。

有記憶的燭光

有一天,看見同事捧著一袋東西鬼鬼祟祟地走到我房間,袋內裝著一堆UV膠、紫外光燈、電子磅等等,原來他正在準備製作女朋友的生日禮物,打算送女朋友一個海洋燭台。 騰出空間讓他安置好工具便看看他如何製作燭台,主要是將UV膠調色混合後緩緩地倒進模內,再放進合適的海洋生物,然後照射UV燈待乾,就這樣一層一層把不同深淺的顏色倒進去再固定便成為一個有層次的海洋。 不過手作燭台會產生一個難題,就是市面上的蠟燭未必符合燭台的尺寸,幸好在以往的工作中開辦過一些興趣課程,其中一個便是製作蠟燭。 蠟燭的製作方法很簡單,主要材料是大豆蠟100g、精油15ml、金屬的杯子或鍋子(融化蠟燭用)、溫度計、玻璃杯(蠟燭模)、蠟燭芯等等。先將大豆蠟融掉,然後倒進蠟燭模內,大概降溫至攝氏50-60度便可以混合精油攪拌,因為大豆蠟降溫的時候便會開始凝固成型,所以必須在凝固前將精油攪拌均勻,最後待大豆蠟呈奶白色的時候將蠟燭芯放誰去,凝固後便成為自家製的蠟燭了。 然而奇妙的是,蠟燭是有記憶的,在第一次燃點蠟燭的時候必須要將蠟燭表層都燒融成平整的蠟池,否則下一次再燃點的時候,蠟燭只會燒第一次融過的範圍,而沒有融過地方便不會融掉,形成一個蠟燭圈又稱為「洞穴現象」,雖然解決方法易找,可是卻找不到這個現象的原因。 我想我們每年至少也會點燃一次燭光,若每一點燭光也是由自己或愛人親手所造的蠟燭發出,記憶會更深,畢竟人類對氣味的記憶是最長久的,燭光的意義便更深刻。 我介紹了這個製作蠟燭的方法給這個同事,他好像很滿意地抄下製作步驟,說希望讓他的女朋友永遠記住這一日。 我們又有那些值得以蠟光記念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