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看見同事捧著一袋東西鬼鬼祟祟地走到我房間,袋內裝著一堆UV膠、紫外光燈、電子磅等等,原來他正在準備製作女朋友的生日禮物,打算送女朋友一個海洋燭台。
騰出空間讓他安置好工具便看看他如何製作燭台,主要是將UV膠調色混合後緩緩地倒進模內,再放進合適的海洋生物,然後照射UV燈待乾,就這樣一層一層把不同深淺的顏色倒進去再固定便成為一個有層次的海洋。
不過手作燭台會產生一個難題,就是市面上的蠟燭未必符合燭台的尺寸,幸好在以往的工作中開辦過一些興趣課程,其中一個便是製作蠟燭。
蠟燭的製作方法很簡單,主要材料是大豆蠟100g、精油15ml、金屬的杯子或鍋子(融化蠟燭用)、溫度計、玻璃杯(蠟燭模)、蠟燭芯等等。先將大豆蠟融掉,然後倒進蠟燭模內,大概降溫至攝氏50-60度便可以混合精油攪拌,因為大豆蠟降溫的時候便會開始凝固成型,所以必須在凝固前將精油攪拌均勻,最後待大豆蠟呈奶白色的時候將蠟燭芯放誰去,凝固後便成為自家製的蠟燭了。
然而奇妙的是,蠟燭是有記憶的,在第一次燃點蠟燭的時候必須要將蠟燭表層都燒融成平整的蠟池,否則下一次再燃點的時候,蠟燭只會燒第一次融過的範圍,而沒有融過地方便不會融掉,形成一個蠟燭圈又稱為「洞穴現象」,雖然解決方法易找,可是卻找不到這個現象的原因。

我想我們每年至少也會點燃一次燭光,若每一點燭光也是由自己或愛人親手所造的蠟燭發出,記憶會更深,畢竟人類對氣味的記憶是最長久的,燭光的意義便更深刻。
我介紹了這個製作蠟燭的方法給這個同事,他好像很滿意地抄下製作步驟,說希望讓他的女朋友永遠記住這一日。
我們又有那些值得以蠟光記念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