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November 2021

光引致頭痛

作為一個努力奮進的好中年,定時定侯要好好增值自己,雖然在拍攝的方面已經算是有點基本認知,畢竟也是從事相關行業,但越是工作、越自覺自己有很多不足之處,固此便報讀了些相關課程。 始終每個人也有擅長和不擅長的區域,這個課程就著重於自己最不擅長的人像攝影。人像攝影有很多類別,婚攝、商業廣告、藝術攝影、寫實、運動等等……包羅萬有,每個範疇所要的成品要求都不同,因此需要各方面的學習才能夠滿足到模特兒或客戶的要求。 而所有攝影課程的第一課,大概都是看講解攝影鐵三角,光圈、快門、ISO三個元素。雖然是基本,但是先確認我們有沒有這個正確曝光的概念,也是很重要的。來了一個測試後,忽然想了一想,光圈級數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呢? 常見的光圈有f/1.2,f/1.4,f/1.8,f/2.8,f/8等等……但為甚麼f/1.4加一級光圈會是f/2而不是f/1.8呢? 每一級的光圈值是指細一級的光圈值曝光量為大一級光圈的一半曝光量,因此曝光度和光圈孔徑的平方成正比,而光圈數的平方則成反比,而全級光圈值中相鄰兩個光圈數的平方比為 1:2,因此光圈環轉動一格,曝光度便相差一倍 算式則是:2 x f1^ ~ f2^ ( 2乘光圈值的二次方,大約等於下一級光圈值的二次方) 舉例  2 x f1.4^ ~ ?^ 2 x f1.96 ~ ?^ 3.92 ~ ?^ 3.92開平方 ~ 1.97 因此f/1.4光圈的下一級光圈便是約數後的f/2光圈 不少人都會將全級光圈、半級光圈和三分之一級光圈都背起來,不過我認為數碼攝影的便利程度已經可以讓人忘卻這埋繁複的算式,用肉眼和liveView已經可以輕易地做到正確曝光,然而這些算式則對於非休閑的相機用家和需要使用測光器材的專業用家(無論菲林或數碼攝影)都是必修的知識。 始終光學也是離不開數學,而專業和休閑就在於對該範疇的認知、了解和興趣,不過也不用太勉強地去強迫自己學懂所有學術知識,始終攝影無論在工作還是興趣,都希望是笑著按下快門,而不是被攝影引致頭痛。

記尖東海旁

萬聖節好像才剛過不久,聖誕節的氣氛已經越來越濃厚了,除了不同商場的佈置外,自己也開始將塵舊的聖誕裝飾慢慢掛滿家中每個角落,我想這個儀式感正正支撐著這個都市的人。 回想起年輕時每年都會到不同的地方看燈飾,每個商場也會設計一些特別的打卡點和聯乘一些熱門的東西,無論是單身,或是朋友、情侶等等,都可以多一些有趣的地方打打卡、買個痛快,同時也會比較一下那一個商場的聖誕裝飾最別緻用心。 每個人也會有一個聖誕必去的燈飾點,很多時候是因為以往曾經在這個地方有過故事,或是特別鍾情於一個地方,而我的最愛就是尖沙咀海濱。以往的約會地點大家稱為「五支旗桿」,現在已經變了在「鏡仔poster下面等」,鏡仔的威力實在不容小覷,那裏有鏡仔,那裏便成為了景點。 走過海港城的海邊走廊,然後便會經過鐘樓走到尖東海旁,整個路程既舒服、又有不同的項目可以參與,無論是燈飾、買東西、散步、酒吧或是拍個照留念亦都應有盡有。 然而當時拍的照片,越發顯得珍貴,除了景色的變遷或是清拆,還是身邊的朋友一個又一個到了外國定居下來,都慢慢變成回憶,就像梅姐梅艷芳一樣。 傳記式電影的好處就是讓未認識的人認識這位偉人,讓認識的人更深地懷緬舊有的情義,然而這套電影亦在重建當年的各個代表地下花了非常多功夫,就連海旁的建築和車都非常仔細地搜集資料和搜索道具,可是說是還原度相當之高,也可以說是相當有心的一部作品,值得每個香港人細味的電影。

錄音新嘗試

因工作關係偶爾也會到錄音室工作,很多時候是做一些網上音樂會的直播,不過崗位通常是導演或攝影師的角色,有時候會接觸Audio Panel,但是錄下自己的聲音也是第一次。 在一個偶然的Project下,除了協助拍攝MV之外,受邀請下便接受了貢獻自己聲音一次,決定玩一玩,順道學習一些有關聲音方面的知識。 初到錄音室竟然有一點緊張,可能平日的工作已經駕輕就熟,而唱歌平時除了不夠氣、走音、錯bit外還有咬字不清晰等等問題,一想到這些便立即想拔足狂奔一奔回家。一打開門,除了Music director非常友善以外,還看見錄音室有一角讓人作畫的地方,除了音樂以外再參觀了一個小展覽。 參觀過後便直入正題,主人家先讓我們做一個熱身操,原來身體的肌肉的柔軟程度會影響到呼吸的質量,再慢慢地學習腹式呼吸,然後一邊呼吸一邊將ma、da、啦等音節慢慢升key和跟其他人一起共鳴(不是軍曹式的)。  做好熱身運動後便開始錄音工程,因為平常很小會聽到自己的聲音,所以一聽之下第一時間便說了一句:「真係好難聽好難聽啊」,然後經指導後,慢慢地學會怎樣運用丹田和怎樣調節輕重的感情,再加上軟件調整後便順耳很多了,平常在ktv的時間在回音、伴唱和巨大的音樂聲下聽見的聲音,和在錄音室所錄下的聲音比較下,原來錄音室錄的聲音是每一個字的瑕疵是完完全全地可以聽得到,實在是辛苦主人家了。

口罩與藝術

最近天氣好像又有點回暖的感覺,在街上走著走著也感受到汗珠墜落的不愉快,加上口罩焗促的感覺更令人難受,我想除了通關回鄉之外,最多人盼望著可以除罩相見的日子。 戴了兩年多的口罩,口罩彷彿成為了身體的一部份,雖然還記住了初戴口罩的不快和呼吸困難的苦楚,但令人困擾的症狀已經慢慢習慣了,同時也習慣了買口罩成為了生活的新旅程點。 對於口罩的規格大家應該不會陌生,不同人也有對口罩形狀的喜好,而我選擇的口罩分兩類,第一類是便宜又舒適,而第二類就是外觀最吸引的。口罩由實際防禦用途轉為一種美學配搭其實用了很短時間,可以美麗都有著昂貴的代價,只好分日常工作款和特別日子款購買。 最近口罩品牌Mask On推出限量版黑白口罩,可是口罩並不是重點,重點是位於銅鑼灣的門市搖身一變成為了廣東歌歌詞展覽會,聯乘本地填詞人林若寧及本地字體設計師威洪的詞字組合,不但能讓歌詞以平面藝術重新接觸受眾,更感加深廣東歌與繁體字美的結合,讓藝術可聽、可看。 除了展覽,買特別版口罩還附送歌詞口罩收納套,當時知道這個消息便跟身邊的人討論最想抽到那一款歌詞口罩收納套,林若寧填詞的歌我是最喜歡陳奕迅《月球上的人》,可是沒有這個選項。 而在10首廣東歌詞包括:《預言書》、《櫻花樹下》、《七百年後》、《蘇州河/慕容雪》、《吳哥窟》、《洗澡》、《一》、《失魂記》、《我不如》及《Dear My Friend,》之中,最熱門應該是人氣正旺盛姜B的《Dear My Friend,》,可是我最想得到的是《七百年後》和《吳哥窟》,兩首都是陪伴著我成長有故事的經典,然而大家覺得我有沒有好手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