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困難 — fps

2021年又是相機界豐收的一年,各品牌都祭出不同種類的相機,甚至推出旗艦機一拼高下,雖然筆者也希望來一個品牌聯合大評測,可是資料上坊間已經太多,而且很多時候一般用家都只會是單一品牌上升級,一下子砍掉重練實在太昂貴了,倒不如認清自己的真正需要,才是選購之道。

在選擇相機的時候,其實最主要看自己最主要用來做甚麼、需要達到那一項要求以及所能負擔的價錢,在一個可以用相機來拍電影的時代,相機已經不只是拍照,還需要在影片攝錄上花功夫,雖然市面上大部分相機都標榜可以達到4K的影片質素,怎樣去分高下呢?影片拍攝除了解像度外,還要看三樣東西,就是fps、bit以及色度採樣。

第一樣fps其實不難理解,影像是由一張一張圖片疊合而成,正常人如果眼睛一秒能處理10-12張相片,超過12張相片傳輸到腦袋就會變成影像,幀率就是那一秒影像有多小張相片,市場上基本格式是24fps、30fps、50fps。

fps是指Frame per second(也稱為影格率),高低影格率最大影響是畫面的順滑度,例如用24fps去拍攝籃球往下落的時候,籃球便會一片模糊地畫出一條粗線,但如果以100fps來拍攝就可以看到更多籃球落下時的細節,但並不代表在觀看畫面上越高fps越好,因為正常人類生活上並不會每樣事物都以高fps播放一樣,而是存在著Motion blur(動態模糊),所以長期以高fps播放的影片在觀看時會比較辛苦。

不過高幀率的用途除了可以更加能看見細節外,還可以在後期製作時調節速度,達到慢動作效果。

至於24fps和30fps存在著這麼小的差異,又為何要分得這麼細呢?一般來說這個fps的設定除了是為了拍攝的表達方式外,有一個作用,就是配合影片播放的器材。一般配合美國國家電視標準委員會(National Trlevision System Committee,簡稱NTSC)將掃描率設成與交流電的頻率一致為60Hz,因此產生出30fps和30倍數的fps,而德國電視機廠商制定出PAL系統,採用50Hz頻率的交流電,故此產生出25fps以25倍數的fps。所以選擇fps的時候除了要看表達方法外,還要看你以那個系統播放影片,如果fps吻合的話便會出現閃爍的狀況。

至於有時候你會發現奇奇怪怪地出現29.97fps和59.94fps,這兩種情況又是為甚麼呢?原來早在發明彩色電視的時候,為了要在影像訊號中加入彩色訊號,而彩色訊號的頻率又需要在黑白訊號和聲音訊號之間,但彩色訊號採用的頻率又剛好與聲音訊號的頻訊一致,所以當時一位美國工程師便想到將fps稍作縮減,避免了色彩訊號與聲音訊號相撞的情況,因此將彩色電視機的掃描頻訊由30fps改為29.97fps、60Hz的電視機修正為59.94fp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