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困難 — bit

上次說到fps(frame per second)的重要性,究竟拍攝上如何選擇用那一個格式去表達自己的內容,這次就說一下如個選擇色深。

色深(Color Depth)或稱色位深度,一般會以多少bit來表達,現在最常見的規格是8-bit、10-bit、12-bit,數字大小會影響到每個像素可以顯示的色階數量的最大值。

一般以RGB Colors(紅、綠、藍三原色光模式)來說,每一個顏色的通道可以儲存多少組0和1的二進制數值,影響到位元數字大小。

以8bit來說,就是每一個顏色通道可以儲存2的8次方=256層深淺變化,所以三種顏色的通道(RGB)便可以顯示256X256X256種色階,因此8bit色深所以呈現的色階數量有16,777,216色

10 bit就是(2^10)*3 = 1,073,741,824色

12 bit就有(2^12)*3 = 68,719,476,736色

所以色深的大小便會影響到你的畫面的詮色能力有多細膩。

雖然肉眼所分辨的色彩大概只有一千萬種,8bit的色深比人眼多出六百多萬種,可是因為影像的製作過程會破壞顏色的色階,更高的色深會還顏色過渡更銳利順滑完整以及有助消除肉眼看得見的瑕疵。

那是不是代表越高的色深就會越好?

在觀賞畫面的角度來說是對的,不過在應用層面亦需要按每次應用的要求作調整,例如我這次是以720p畫質和2.5MB/s的網絡速度上作一個直播,太高的色深會使上載數據量大增,從而令到畫面有機會會產生高延遲甚至定格的情況,這個時候通常會降低色深去維持直播畫面的順暢度,所以每次都需要獨立判斷所用的色深值是多少。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