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消費

第一期消費券派發後,街道上的人群好像比疫情前更密集,連乘車回家都有點喘不過氣來,大家都抱著那3-5千大元到自己心宜的店舖買屬於自己的心頭好。

不能去旅行,郊外又被填滿了,消費又成為了一項最受歡迎的娛樂,不過很容易就會忘卻了自己的理性,買了一些自己不需要的物品,就好像愛攝影的人會買更多的鏡頭、愛音樂的人會買更好的樂器、愛美的人會買更多的服飾和化妝品等等……

自己不但是一個腦波弱的人,更是一個新品接受器,接收到甚麼優惠和新品便會非常衝動地走出去看一看、買一買。

近年學習節制,倒是有不少方法去判段那樣東西是不是自己需要的,還是只是純粹物慾。

若果那個東西是為升級而買的話,先計算一下舊版的使用率,若果長時間沒有使用,或未來也沒有計劃要使用的話,這件並不是必須品。

然後對比一下更新後的新功能有沒有實際上的改變,有些所謂的新版本可能只是外觀上的不同,或是一些可有可無的升級,這也不是可以升級的原因。

那樣東西有沒有代替品也是其中一個可測量的條件,若果那個東西是我原先已經可以用現有的東西而代替的話,雖然可能是比較方便,不過香港的居住環境較窄,會不會添置後便沒有自己站立的位置。

理性消費固然重要,不過偶爾買一樣屬於自己的東西,對抗一下抑壓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事先做好功課,到不同地方格價,再計算一下自己是不是能夠承擔,或需要更大儲備計劃未來等等,襯著這次發放消費券便買吧!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