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節又到,加上寒冷的天氣,既不能外出做運動,又不想往街上逛逛,只好做一些疫情最佳小活動,就是「煮飯仔」。 平常人一天包括早、午、晚餐,而下午茶正正就代表著貴族過的生活,因為忙碌的香港人那有時間吃早餐和下午茶,能有一小時吃一個不用排隊的午餐已經非常感恩,所以下午茶在我心目中就是貴族的生活,因此便想到不如做一個貴族的下午茶給自己,獎勵一下自己的辛勞。 要吃貴族的下午茶,一想便想到英女王最愛吃的鬆餅,因為早年當了逾15年英國皇室御廚的Darren McGrady 於YouTube推出《Cooking under Quarantine》系列片段,便打開影片試一試做。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G5TuRZq0tko ) 完整的食譜是 English Tea Scones 英式鬆餅 Makes about 16 可製作約16個鬆餅 3 ¼ cups all purpose flour (450grams)。 3 ¼ 杯中筋麵粉 (450gm) 1 stick soft butter (113grams) 牛油(113gm) ½ cup …
疫情無日無之,原本期望可以在新年連假後到親朋戚友家裏拜年、團聚一下,可是疫情不但爆發的更激烈,政策更加比以往收緊甚多,不但用膳不便,連進出商場也麻煩。 既不能健身,又不能玩球類活動,要運動一下身體,最容易應該也算是上山走一轉。行山是一項老少咸宜的活動,難道隨自己的經驗和喜好而定,不過在疫情嚴重的時候,還是選擇一些較少人的路線比較好。 少人的路線伴隨著一定的難度,越少人到的路線理論上就越難走,其中一種難度是走一些前人未走過的路,不過大家記緊量力而為。 為著強身健體,再次走到馬鞍山,從大水坑村走到富安花園,沿著梅子林路一路走著,這次不再經吳氏宗祠去女婆山,而是走另一邊,直接從梅子林直線走上鹿巢山。 直線上山意味著需要走上陡斜的山路,不但會踏著很多細石滑石,還有機會踩到不同類種的小昆蟲小動物,建議多人一同前往。 頭盔戴好,但其實冬天是比較少遇到這些不幸的小動物,倒是因乾燥而令皮膚更容易被植物𠝹傷,很多人認為只要有一條長褲(或運動legging)便可以高枕無憂,可是除了亂草和樹木以外,還有不同的攀藤,甚至乎有些種類有倒刺。 所以一雙手套和一件長袖的衣服也是必須的,千萬不要因為怕天氣悶熱而漏帶。
恭喜發財!新一年要行個大運,不外是走過港九新界,去每一家拜個年,看一看從小到大都在播的家有喜事和周星馳等電影,順便逗個利是大家高興一下。 今年因疫情關係決定不外出拜年,而改為上山登高一下,然而居然比預期在山上的人數小很多,原本以為應該滿滿是人的山頭,卻有點冷清,不過減少與人的接觸,也算得上是一件好事。 這次路線是: 大水坑站->富安花園->梅子林->梅花古道->女婆坳->元陽石->鑽石->豆腐豆->女婆山->亞公角道->石門 全段路程大概走了5個多小時,應該能減掉初一初二吃蘿蔔糕的卡路里。雖然路線上有很多景點和打卡位,可是因為也算得上是一條比較艱難的路線,加上當天亦下了數陣小雨,山路變為泥濘,再走到石上很容易便會滑倒,而且某些路段需要手腳並用,需要有一定的體力、裝備以及經驗會比較安全。 為安全起見,就沒有停下來拍照,不過欣賞自然風景,當然是親身上陣,連帶著肌肉的酸痛一同配搭欣賞,才有味道。
新年將至,先跟大家拜個早年,恭喜恭喜! 年廿八,家家戶戶都在大掃除,順道佈置一下,增加新年氣氛,以招待別人來拜年。從小到大,新年都象徵著一家人團聚的日子,吃個團年飯,然後便開始討壓歲錢,從前有一個傳說就是將壓歲錢放在枕頭下,起床的時候便會翻兩翻,可是這麼多年都未能驗證到。 由於晚市再禁當食,疫情又再走上高峰,今年還是不會到處拜年,見一見父母吃個團年飯便算了。吃過團年飯,便走到梳化坐坐,看見茶几上放著一個全盒,便抓了幾口開心果來吃,從小到大的賀年糖果中,最愛吃還是開心果。 小時候會跟媽媽到處張羅賀年食品,一起走到街市,首先就是挑選全盒裏的糖果,除了紅瓜子、假朱古力味金幣、利是糖以外,還會買一些傳統的糖冬瓜、糖蓮藕等等,說起上來,這些糖製的小吃,配上一個字便迅間變得高級了,就是日本糖漬糖果,因為製作方法都是差不多。 不過每年吃最多都是開心果,除了比起三尖八角的瓜子容易開,味道亦濃一點又有香脆的口感。不過長大過後便很小跟媽媽外出張羅節日食品了,找一次機會約一約吧。
香港由一個小漁港,慢慢依靠維多利亞港的進出口貿易,再轉型為國際金融中心,海港碼頭佔了經濟起飛的一大席位。維港兩岸設有不少碼頭,有公營也有私人碼頭,有一些碼頭甚至碰不到海水,而位於灣仔的分域碼頭便歸這類。 分域碼頭由1974年開放至今已將近半世紀,可惜2020年1月政府突然決定終止分域碼頭租約,連同香港軍人輔導會需於兩年內遷出,並幾鄰近會展的港灣消防局遷移至此。 昔日碼頭以招待水兵為主,提供不同服務及餐廳以便水兵各方面的補及,例如這一間香港唯一販賣啤酒和意大利薄餅的麥當努、酒類商店、髮廊以及洋服商店等,各適其適。 全盛時期的分域碼頭每年共招待來自14個國家,近5萬名水員,可見當年港灣何等豐盛。可惜好景不常,水兵於97年遷出香港,轉口貨運亦多了不同途徑,而且2011年迎來最強力的一個重擊,中環灣仔填海項目導致分域碼頭不再與海相連,失去碼頭功能,變成一間只招待會員的商場。 碼頭不沾水、跳板長滿野草、商戶逐漸撤走,似乎舊有的痕跡一一被年月刷走,而我們也只好在2月11日前到此最後一遊。
聖誕節小不免開不同派對,無論派對目的是為了玩遊戲、交換禮物還是聚一聚舊,都需要一頓豐富的聖誕大餐。 現代的聖誕大餐應該是叫不同的到會,然後買些飲料回去,再加上外賣平台十分方便,在食物上有不足的時候可以輕鬆地隨便落單,比以往方便得多。 除了食物好吃,飲品當然是另一個加分地方,正因為食物來得容易,飲品就更需要花心思。而聖誕節當然要喝紅色的飲品,紅酒是一個完美的選擇,不過遇到不勝酒力的朋友,多數都要祭出Mulled Wine來盡興。 香料酒雖然說是酒,可是因為以不同材料煮過,所以將酒精揮發盡,便可以讓不同年齡層的人安心飲用,既有紅酒的質感又酸酸甜甜的味道,一次滿足。 最方便的Mulled Wine製作就是買一個Mulled Wine香料包,然後配上紅酒煮滾便可,煮不煮滾除了味道上有些微分別外,煮滾的Mulled Wine會揮發掉酒精,不煮滾就可以保留酒精,看大家需不需要微醺一下。 煮Mulled Wine的材料包括: 便宜紅酒一支 肉桂棒(半支至一支) 丁香(3粒) 月桂葉(1-2片) 豆蔻(1粒) 雲呢拿(1條) 八角(1粒) 橙(1個) 檸檬(半個) 砂糖(150g) 份量可以按個人喜好的味道加加減減,水果榨汁後將果汁和所有香料(除了八角)一起慢火煮至濃稠,然後加上紅酒煮至開始冒白煙或煮滾便可。 在冬天送上一杯暖暖的Mulled Wine實在是暖入心的舒服,也可以睡前小酌一杯,讓你更易入睡,不妨一試!
在香港住久了,自自然然便會對身邊的事物減少好奇心,偶爾也會為這而煩惱,總是覺得要到外地才有旅遊、才有藝術、才有文化。 於是乎,我便百無聊賴地走去問一下身邊的外國人朋友,香港有甚麼地方值得一去。問著問著,原來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就是街上林羅滿目的霓虹招牌。我好奇一下為甚麼會是霓虹招牌,朋友就答我:「外國很小地方會有特別掛出來的招牌,字體也很特別,而且以霓虹燈作招牌也是非常特別。」 我想了一想,的確霓虹招牌也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文化產物,掛出來的招牌亦代表著一個香港輝煌的時期。早期的香港不但經濟起飛,而且各方面百花齊放,故此好像每個人都好像要衝出去站在世界的舞台上,突出自己的好,讓別人的眼目都聚焦在自己身上,就像一個又一個突出的招牌,要讓別人看見,一個比一個更高、更大、更突出,所以每家公司也會各出奇謀地讓自己的招牌為成最奪目的一個。 中文字是全世界唯一的圖形文字,這也是特色之一。除此之外,不少製作霓虹招牌的人也會因應所需而以不同的字形和異體字以達到所想的意義,例如電器的「器」字,正體字上面是一個哭字,不少老闆也認為這個字不太「老黎」,故此會將「器」字內的「犬」改為「工」,令人有好一點的印象,亦有將右下角的「口」改為「巳」,像招財貓的手去招財招客,取個好意頭。 不過,這些文化產物其實一步一步地被消失,自原來2010年起,屋宇署實施「招牌清拆令」,不少招牌都被消失了,清拆了招牌, 一件死物,究竟有多少影響?一個城市的面貌和特色,代表著這個城市的性格、內涵,清拆的不止是一個招牌,而是拆去招牌蘊含著這個地方的意義。 失去了並不能重來,餘下的,還望我們能好好珍惜。
在城市中,可以運動的機會相當小,雖然24小時開放的健身室也不小,可是每次都健身室重複著定下的訓練日程,其實也會覺得有點悶,所以偶爾也會想參與一些其他的運動。 要做到一定的運動量,既要做到時間地點方便,又要不會只是在做重複沈悶的動作,有時候也會想不到可以做甚麼,不過早些日子在逛街的時候,偶爾發現了一個室內的運動場所,是比較少見的類型,這個地方叫尚山岩館,明顯地就是一個攀岩的地方。 攀岩其實運動量很大,不少攀爬動作都可以訓練到腿、手和背部的肌肉,而且專注度亦很高,是一個鍛鍊到身體的運動。攀岩屬於運動其實是由1970年後才於法國成為一個獨立的運動類型,以往都只是屬於登山的一種,雖然說是登山,但攀岩的難度可以達到極限運動的等級。 攀岩有三種類型,分別是傳統攀登、運動攀登和抱石。 傳統攀登是由下而上攀登,面對的是不同型狀的岩石和裂隙地形,又有分自由攀登與人工攀登兩種,分別就是自由自由攀登沒有工具,而人工攀登有工具裝備等。 運動攀登是一個設有攀爬路線以追求攀爬難度為主的運動,傳統攀登的目標是為了登頂,而運動攀登主要是挑戰和鍛鍊自己的身體。 抱石算是最老少咸宜的類型,抱石一般難度比較低,抱石場的攀爬高度也不高,不而要繩索輔助,地下又鋪有軟墊,只要穿上攀石、拍一拍石鎂粉就可以開始攀爬。 尚山岩館就是新開張的抱石場,除了攀岩活動外,還會定期舉辦活動,讓參加者除了運動外更能注意其他方面的健康。
萬聖節好像才剛過不久,聖誕節的氣氛已經越來越濃厚了,除了不同商場的佈置外,自己也開始將塵舊的聖誕裝飾慢慢掛滿家中每個角落,我想這個儀式感正正支撐著這個都市的人。 回想起年輕時每年都會到不同的地方看燈飾,每個商場也會設計一些特別的打卡點和聯乘一些熱門的東西,無論是單身,或是朋友、情侶等等,都可以多一些有趣的地方打打卡、買個痛快,同時也會比較一下那一個商場的聖誕裝飾最別緻用心。 每個人也會有一個聖誕必去的燈飾點,很多時候是因為以往曾經在這個地方有過故事,或是特別鍾情於一個地方,而我的最愛就是尖沙咀海濱。以往的約會地點大家稱為「五支旗桿」,現在已經變了在「鏡仔poster下面等」,鏡仔的威力實在不容小覷,那裏有鏡仔,那裏便成為了景點。 走過海港城的海邊走廊,然後便會經過鐘樓走到尖東海旁,整個路程既舒服、又有不同的項目可以參與,無論是燈飾、買東西、散步、酒吧或是拍個照留念亦都應有盡有。 然而當時拍的照片,越發顯得珍貴,除了景色的變遷或是清拆,還是身邊的朋友一個又一個到了外國定居下來,都慢慢變成回憶,就像梅姐梅艷芳一樣。 傳記式電影的好處就是讓未認識的人認識這位偉人,讓認識的人更深地懷緬舊有的情義,然而這套電影亦在重建當年的各個代表地下花了非常多功夫,就連海旁的建築和車都非常仔細地搜集資料和搜索道具,可是說是還原度相當之高,也可以說是相當有心的一部作品,值得每個香港人細味的電影。
因工作關係偶爾也會到錄音室工作,很多時候是做一些網上音樂會的直播,不過崗位通常是導演或攝影師的角色,有時候會接觸Audio Panel,但是錄下自己的聲音也是第一次。 在一個偶然的Project下,除了協助拍攝MV之外,受邀請下便接受了貢獻自己聲音一次,決定玩一玩,順道學習一些有關聲音方面的知識。 初到錄音室竟然有一點緊張,可能平日的工作已經駕輕就熟,而唱歌平時除了不夠氣、走音、錯bit外還有咬字不清晰等等問題,一想到這些便立即想拔足狂奔一奔回家。一打開門,除了Music director非常友善以外,還看見錄音室有一角讓人作畫的地方,除了音樂以外再參觀了一個小展覽。 參觀過後便直入正題,主人家先讓我們做一個熱身操,原來身體的肌肉的柔軟程度會影響到呼吸的質量,再慢慢地學習腹式呼吸,然後一邊呼吸一邊將ma、da、啦等音節慢慢升key和跟其他人一起共鳴(不是軍曹式的)。 做好熱身運動後便開始錄音工程,因為平常很小會聽到自己的聲音,所以一聽之下第一時間便說了一句:「真係好難聽好難聽啊」,然後經指導後,慢慢地學會怎樣運用丹田和怎樣調節輕重的感情,再加上軟件調整後便順耳很多了,平常在ktv的時間在回音、伴唱和巨大的音樂聲下聽見的聲音,和在錄音室所錄下的聲音比較下,原來錄音室錄的聲音是每一個字的瑕疵是完完全全地可以聽得到,實在是辛苦主人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