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再嚐台菜

不少香港人都喜愛台灣,從前用大概兩小時便可以到達,比以前從屯門到將軍澳、柴灣工作更快。台灣除了最美的風景是人,還有很多不錯的美食,雖然牛肉麵還是元朗士林牛肉麵更上一層樓,但台灣菜依然是不少港人最喜愛之選。 去不到台灣,便嚐一嚐在港的台灣菜,雖然店鋪多,但味道卻非常参差。 這次到了大角咀走走,大角咀有不少食店,覓食的好地方,然後停了在這家台灣菜,原因是這一碗蚵仔滷肉飯,看見餐牌已經非常吸引,上菜後看見每一隻蠔都非常飽滿香甜已經加分,再配上啖啖滷肉,不但沒有被蓋過蠔味,混合蛋黃後更濃厚香滑。 然而不少人都不喜歡滷肉飯,不是因為味道關係,而是花約四十塊,可是小小的一碗又未能填補肚皮的需要,而這家店每位客人都可以添飯一次,當的留著一點餸菜等著白飯來臨,豈料回來的是一碗完整的滷肉飯,值得讚賞。

想念台灣的方法

台灣可以算是香港人第二個鄉下,在小時候台灣對我的印象就是會有鳳梨酥可以吃,到長大的後才知道吃喝玩樂的地方多不勝數,我想香港人一年至少也有數次想到台灣旅遊的想法,以往的日子搶到平價機票便速速成行,現在只能在不同的餐廳回味一下台灣的美食。 大家還記得那段吃鳳梨酥手信吃得說不要不要的日子嗎?不過我倒是很喜歡吃鳳梨酥,所以就算沒有辦法到台灣旅行,我也會走到店鋪買些回味一番。在將要付款之際,忽然收到一個來自朋友的訊息,問我有沒有興趣一同嚐試製作鳳梨酥,知我者莫若老死,我當然立即答應赴約。 肚子準備好,雙手也準備好,可以隨時開始。 最先是將餅皮做好,因為餅皮需要時間在雪櫃內靜置,將放室溫軟化後的120g牛油發打成奶白色,再加入40g糖和小許鹽打至膏狀,再加入180g低筋麵粉和60g杏仁粉用矽膠烘焙刮刀將材料以切拌法拌勻,然後便可以蓋上保鮮紙放進雪櫃靜置30分上以上。 餡料方面當然不少得不能放進薄餅的菠蘿,先將約900g的鳳梨切粒,然後打成鳳梨泥,然後放入紗布袋將果汁擠走,剩下鳳梨渣。燒熱鑊後大火炒香鳳梨渣後加入110g水飴/蜜芽糖和50g糖,炒至乾身便再加入適量檸檬汁調節自己喜愛的酸度,再炒至乾身。待味道調和後加入20g牛油攪拌均勻以及呈彈性便可以熄火。 餡和餅的比例從來都是看自己喜歡,有人喜歡餅餡2:3有人喜歡1:1的比例,然後預熱170度焗爐先焗15分鐘呈小許金黃色,然後翻面焗10分鐘至金黃色。 製作鳳梨酥很多人都會放進正正方方的模具中,其實可以偷一點餅皮,加入不同的食用色素,再掐成不同的公仔,整件事又有更大的可玩性。

凜冬觀「松」

時值一月,寒冬凜冽,又到賞紅葉的季節,古有元朗大棠,今有粉嶺流水響。奇怪的是,明明求學時期秋系旅行也去過數次流水響,但也沒有聽過到流水響可以看紅葉,忽然就成為了賞紅葉熱點。 還記得去年也去了一次看紅葉,猶幸年初還可以到處旅遊,便到台中走了一轉,還帶了點口罩回來解解燃眉之急,不致為口罩頻撲。 同樣是一月,吃過早餐乘著巴士便到了中科落羽松觀紅葉。落羽松顧名思義,葉子互生柔細,細細長長的像一條羽毛的樣子,呈紅褐色。奢侈地吸一口新鮮空氣,想著落羽松葉像櫻花一樣飄落,可是葉子太重了,掉到頭上也會發出「唉啊!」的聲音。 雖然叫作落羽松,但其實是杉樹的一種,原產於美國,但為甚麼不叫作落羽杉而稱作落羽松呢?原來台灣的落羽松是日治時期由日本引入到台灣,因此源用日文漢字寫法,稱為落羽松。而落羽松又稱為美國水松,所以有水賞和陸賞兩種,水賞的時候像濕地一樣,將樹根沉沒在水中,還有養魚。而陸賞的時候,紅葉散落,成為一大片厚厚的地毯。 這個園區旁也種了一大片油菜花田,像整日本小鎮,同樣值得一去! 可是略有耳聞中科落羽松要永久停業了,園區主人原先種來販售,感謝園主大方地免費讓遊人參觀取景,還造了椅子和木橋方便遊客,同樣遊客也做要好本份,不要留下垃圾和麻煩給園主。 不過在拍照打卡的時候,大家要多注意點身邊的道路,不然就會像我一樣,舉機走著走著就掉進斜坡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