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蔭無話必有功

未到泰國前所認知的泰菜,離不開冬蔭功,起初知道它橙紅色、屬流質、帶辣,有蝦,亦了解泰語中「功」即是蝦。有所謂「食」海無涯,流行於世的冬蔭功背後,還有更多學問。 我們這些外國升斗小民的一廂情願,認為冬蔭必然有功,可能是被針對外國人客群的泰國菜館所影響。 其實只要認識泰文,不難將「冬蔭」兩字拆開,冬是煮,蔭是酸辣,這種酸辣煮法,可加任何肉類配襯,豬肉、雞腳、魚頭,不一定要加蝦,辣度可以一致,風味卻是不同,甚至素食冬蔭亦無不可。 之後曾到某餐館點菜,看到餐牌有一味「清湯冬蔭雞」。我並不好奇冬蔭雞,卻好奇清湯冬蔭是什麼玩法?於是一嚐此味菜色,發現湯果然清,有香茅、南薑、箭葉、橙葉等冬蔭材料,湯水是大辣,卻沒加椰漿。據說,清湯冬蔭才是原本的冬蔭,加椰漿,廣為外國人所知的濃冬蔭,近五十年才有。 我正躊躇如何把湯水喝完,眼見泰國人只把湯一匙一匙的灑在白飯上,臨吃才灑。冬蔭湯其實是gaeng的一種,gaeng可意譯成「湯菜」,以湯煮熟材料,湯汁用來撈飯濕飯,方便入口,並非餐湯。一直以來喝了多少冬蔭類,到今天才知道其本來吃法呢! 另一個與食有關的必學泰語 — Tam Sang,字面解作「按order去做」,類似香港大排擋的模式。 有次我到Tam Sang店,在餐牌看到冬蔭炒飯,跟普通炒飯一樣價錢,才40銖一碟。心想此處乾撈粉麵也像香港跟湯,那會否是配冬蔭湯的炒飯?好奇來一碟,發現是直接炒飯,顏色偏紅,有香茅碎和幾片箭葉橙葉,味頗辣,略濕,並沒配湯。那時才學懂,冬蔭乾吃不只是冬蔭味薯片,冬蔭料炒飯又是一大發明。 可能我下回的冬蔭新驚喜,會是冬蔭味雪糕或冬蔭椰汁層糕,甜混辣。泰國對冬蔭的愛己超乎我想像,泰amazing! 圖:冬蔭肉碎滑蛋飯,冬蔭肉碎鹹蛋飯

佛國的聖母像,想不到吧?

竹汶府城老街聖母無原罪座堂

離尖竹汶府城老街一河之隔,是當地天主教的主教座堂「聖母無原罪座堂」。教堂已是第四代,呈現哥德式建築風格,稍逾百年歷史。 不論在畫布或是塑像見到的聖母像,多數是比較樸素,而飾以重寶的聖母像並不多見。但位於泰國東部的Chanthaburi尖竹汶府城(จังหวัดจันทบุรี),就有一個綴滿寶石的聖母像。 眾所周知,泰國是佛教國家,同時兼容其他宗教,只要付出腳力多走幾步,不難發現伊斯蘭教、天主教、印度教,以及華人傳統信仰,均是構建泰國本土文化的一塊重要拼圖。 主角當然是綴滿寶石的聖母像,就在教堂中央靠右,參觀或請求聖母代禱的人,不論心中所想,始終不絕,可見在當地人心目中地位之崇高。而貼滿聖母像的寶石,草率一計,不下於萬計,都是當地教徒誠心捐獻所得。 何來如此這般寶石? 尖竹汶的是曾經富裕的大城,遠古以來都是寶石集散地。府內有大大小小寶石礦,老街西南就是著名寶石市場,國內外寶石商都留下不少汗水及腳毛,其中藍寶石最為有名。 除寶石外,府內盛產榴槤、紅毛丹、山竹、胡椒等土產水果,亦有瀑布、海景、名山和獨特美食等,年中吸引各地遊客,雖說離曼谷車程四小時,但都值得花上兩三天稍留。 去尖竹汶,順道遊覽鄰近城市 向西走,可到羅勇食海鮮,又可到芭堤雅、春武里遊遊;向東走,則有達叻府和象島等慢活好去處,不妨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