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華人初一十五祭祖必定出現一道白切全雞,說得上全雞定必包括雞頭雞尾雞內臟,有說是為了意頭好頭好尾,而這道菜待到晚上除了乾就是淡,棄之可惜。小時候試過一次轉戰內臟,吃下雞心雞肝等等,味道濃烈口感很粉,勉強吞下去道:「邊有人會食內臟?」,父親答道華人都懂吃內臟,西方人必棄之,但是烹調內臟甚為困難,花心機、花時間、考功夫,忙了一個工作天再到街市備料再花一大輪洗菜切肉調味的功夫才能下鍋,日復日的這樣做是當時小朋友還不懂的辛勞,尤幸懂得體諒帶著疲倦身軀的父母。
到中學的時候,聞說深水埗有馳名豬潤麵,便跟朋友三五成群走進去一人一碗大快朵頤,這算是我第一次吃到好吃的內臟。豬潤講究火候,必須熟得剛好爽嫩多汁,不帶腥味、咬下去沒有死實的感覺,才算得上是好。用料需要新鮮不在話下,豬潤必須不停「啤」水,將內臟裏的血水迫出,再吸收清湯湯底以及加一點薑絲,吃一口豬潤喝一口湯,豬潤的香酥味以及清湯辣辣暖暖的舒適感從味蕾暖進胃部走向全身,每一口盡是滿足。

說起來不知應該說廣東人迷信還是聰明,豬潤其實即是豬的肝臟,有說肝乾同音,所以避免取了乾的意思便改為潤,情況有如吊頸嶺改為調景嶺、空屋改為吉屋、通書改為通勝等等,豬潤的確是取了個好意頭。
到長大後才知道,原來西方人不止會吃內臟,而且還是超級美食,例如牛犢胸腺(sweetbread)配上松露、內臟腸、鵝肝等等佳餚珍饈。而我尤好香煎鵝肝,皮脆內嫩、每一口盡是油份,入口即溶的境界比起東坡燉肉的肥肉有過之而無不及,配上甜果醋去除油膩的感覺,根本不需要法包或多士作伴我也可以吃上十塊!

雖然味覺享受是重要,但也不能過量,始終內臟伴隨著膽固醇和脂肪,還有機會帶著寄生蟲來找你,同時也需注意食材內源及飼養方法確保人道、公平、衛生,最後還請配合均衡飲食及隨當的烹調方法和進食隨當份量,畢竟人健康才能吃更多的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