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住久了,自自然然便會對身邊的事物減少好奇心,偶爾也會為這而煩惱,總是覺得要到外地才有旅遊、才有藝術、才有文化。 於是乎,我便百無聊賴地走去問一下身邊的外國人朋友,香港有甚麼地方值得一去。問著問著,原來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就是街上林羅滿目的霓虹招牌。我好奇一下為甚麼會是霓虹招牌,朋友就答我:「外國很小地方會有特別掛出來的招牌,字體也很特別,而且以霓虹燈作招牌也是非常特別。」 我想了一想,的確霓虹招牌也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文化產物,掛出來的招牌亦代表著一個香港輝煌的時期。早期的香港不但經濟起飛,而且各方面百花齊放,故此好像每個人都好像要衝出去站在世界的舞台上,突出自己的好,讓別人的眼目都聚焦在自己身上,就像一個又一個突出的招牌,要讓別人看見,一個比一個更高、更大、更突出,所以每家公司也會各出奇謀地讓自己的招牌為成最奪目的一個。 中文字是全世界唯一的圖形文字,這也是特色之一。除此之外,不少製作霓虹招牌的人也會因應所需而以不同的字形和異體字以達到所想的意義,例如電器的「器」字,正體字上面是一個哭字,不少老闆也認為這個字不太「老黎」,故此會將「器」字內的「犬」改為「工」,令人有好一點的印象,亦有將右下角的「口」改為「巳」,像招財貓的手去招財招客,取個好意頭。 不過,這些文化產物其實一步一步地被消失,自原來2010年起,屋宇署實施「招牌清拆令」,不少招牌都被消失了,清拆了招牌, 一件死物,究竟有多少影響?一個城市的面貌和特色,代表著這個城市的性格、內涵,清拆的不止是一個招牌,而是拆去招牌蘊含著這個地方的意義。 失去了並不能重來,餘下的,還望我們能好好珍惜。
在城市中,可以運動的機會相當小,雖然24小時開放的健身室也不小,可是每次都健身室重複著定下的訓練日程,其實也會覺得有點悶,所以偶爾也會想參與一些其他的運動。 要做到一定的運動量,既要做到時間地點方便,又要不會只是在做重複沈悶的動作,有時候也會想不到可以做甚麼,不過早些日子在逛街的時候,偶爾發現了一個室內的運動場所,是比較少見的類型,這個地方叫尚山岩館,明顯地就是一個攀岩的地方。 攀岩其實運動量很大,不少攀爬動作都可以訓練到腿、手和背部的肌肉,而且專注度亦很高,是一個鍛鍊到身體的運動。攀岩屬於運動其實是由1970年後才於法國成為一個獨立的運動類型,以往都只是屬於登山的一種,雖然說是登山,但攀岩的難度可以達到極限運動的等級。 攀岩有三種類型,分別是傳統攀登、運動攀登和抱石。 傳統攀登是由下而上攀登,面對的是不同型狀的岩石和裂隙地形,又有分自由攀登與人工攀登兩種,分別就是自由自由攀登沒有工具,而人工攀登有工具裝備等。 運動攀登是一個設有攀爬路線以追求攀爬難度為主的運動,傳統攀登的目標是為了登頂,而運動攀登主要是挑戰和鍛鍊自己的身體。 抱石算是最老少咸宜的類型,抱石一般難度比較低,抱石場的攀爬高度也不高,不而要繩索輔助,地下又鋪有軟墊,只要穿上攀石、拍一拍石鎂粉就可以開始攀爬。 尚山岩館就是新開張的抱石場,除了攀岩活動外,還會定期舉辦活動,讓參加者除了運動外更能注意其他方面的健康。
作為一個努力奮進的好中年,定時定侯要好好增值自己,雖然在拍攝的方面已經算是有點基本認知,畢竟也是從事相關行業,但越是工作、越自覺自己有很多不足之處,固此便報讀了些相關課程。 始終每個人也有擅長和不擅長的區域,這個課程就著重於自己最不擅長的人像攝影。人像攝影有很多類別,婚攝、商業廣告、藝術攝影、寫實、運動等等……包羅萬有,每個範疇所要的成品要求都不同,因此需要各方面的學習才能夠滿足到模特兒或客戶的要求。 而所有攝影課程的第一課,大概都是看講解攝影鐵三角,光圈、快門、ISO三個元素。雖然是基本,但是先確認我們有沒有這個正確曝光的概念,也是很重要的。來了一個測試後,忽然想了一想,光圈級數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呢? 常見的光圈有f/1.2,f/1.4,f/1.8,f/2.8,f/8等等……但為甚麼f/1.4加一級光圈會是f/2而不是f/1.8呢? 每一級的光圈值是指細一級的光圈值曝光量為大一級光圈的一半曝光量,因此曝光度和光圈孔徑的平方成正比,而光圈數的平方則成反比,而全級光圈值中相鄰兩個光圈數的平方比為 1:2,因此光圈環轉動一格,曝光度便相差一倍 算式則是:2 x f1^ ~ f2^ ( 2乘光圈值的二次方,大約等於下一級光圈值的二次方) 舉例 2 x f1.4^ ~ ?^ 2 x f1.96 ~ ?^ 3.92 ~ ?^ 3.92開平方 ~ 1.97 因此f/1.4光圈的下一級光圈便是約數後的f/2光圈 不少人都會將全級光圈、半級光圈和三分之一級光圈都背起來,不過我認為數碼攝影的便利程度已經可以讓人忘卻這埋繁複的算式,用肉眼和liveView已經可以輕易地做到正確曝光,然而這些算式則對於非休閑的相機用家和需要使用測光器材的專業用家(無論菲林或數碼攝影)都是必修的知識。 始終光學也是離不開數學,而專業和休閑就在於對該範疇的認知、了解和興趣,不過也不用太勉強地去強迫自己學懂所有學術知識,始終攝影無論在工作還是興趣,都希望是笑著按下快門,而不是被攝影引致頭痛。
萬聖節好像才剛過不久,聖誕節的氣氛已經越來越濃厚了,除了不同商場的佈置外,自己也開始將塵舊的聖誕裝飾慢慢掛滿家中每個角落,我想這個儀式感正正支撐著這個都市的人。 回想起年輕時每年都會到不同的地方看燈飾,每個商場也會設計一些特別的打卡點和聯乘一些熱門的東西,無論是單身,或是朋友、情侶等等,都可以多一些有趣的地方打打卡、買個痛快,同時也會比較一下那一個商場的聖誕裝飾最別緻用心。 每個人也會有一個聖誕必去的燈飾點,很多時候是因為以往曾經在這個地方有過故事,或是特別鍾情於一個地方,而我的最愛就是尖沙咀海濱。以往的約會地點大家稱為「五支旗桿」,現在已經變了在「鏡仔poster下面等」,鏡仔的威力實在不容小覷,那裏有鏡仔,那裏便成為了景點。 走過海港城的海邊走廊,然後便會經過鐘樓走到尖東海旁,整個路程既舒服、又有不同的項目可以參與,無論是燈飾、買東西、散步、酒吧或是拍個照留念亦都應有盡有。 然而當時拍的照片,越發顯得珍貴,除了景色的變遷或是清拆,還是身邊的朋友一個又一個到了外國定居下來,都慢慢變成回憶,就像梅姐梅艷芳一樣。 傳記式電影的好處就是讓未認識的人認識這位偉人,讓認識的人更深地懷緬舊有的情義,然而這套電影亦在重建當年的各個代表地下花了非常多功夫,就連海旁的建築和車都非常仔細地搜集資料和搜索道具,可是說是還原度相當之高,也可以說是相當有心的一部作品,值得每個香港人細味的電影。
因工作關係偶爾也會到錄音室工作,很多時候是做一些網上音樂會的直播,不過崗位通常是導演或攝影師的角色,有時候會接觸Audio Panel,但是錄下自己的聲音也是第一次。 在一個偶然的Project下,除了協助拍攝MV之外,受邀請下便接受了貢獻自己聲音一次,決定玩一玩,順道學習一些有關聲音方面的知識。 初到錄音室竟然有一點緊張,可能平日的工作已經駕輕就熟,而唱歌平時除了不夠氣、走音、錯bit外還有咬字不清晰等等問題,一想到這些便立即想拔足狂奔一奔回家。一打開門,除了Music director非常友善以外,還看見錄音室有一角讓人作畫的地方,除了音樂以外再參觀了一個小展覽。 參觀過後便直入正題,主人家先讓我們做一個熱身操,原來身體的肌肉的柔軟程度會影響到呼吸的質量,再慢慢地學習腹式呼吸,然後一邊呼吸一邊將ma、da、啦等音節慢慢升key和跟其他人一起共鳴(不是軍曹式的)。 做好熱身運動後便開始錄音工程,因為平常很小會聽到自己的聲音,所以一聽之下第一時間便說了一句:「真係好難聽好難聽啊」,然後經指導後,慢慢地學會怎樣運用丹田和怎樣調節輕重的感情,再加上軟件調整後便順耳很多了,平常在ktv的時間在回音、伴唱和巨大的音樂聲下聽見的聲音,和在錄音室所錄下的聲音比較下,原來錄音室錄的聲音是每一個字的瑕疵是完完全全地可以聽得到,實在是辛苦主人家了。
最近天氣好像又有點回暖的感覺,在街上走著走著也感受到汗珠墜落的不愉快,加上口罩焗促的感覺更令人難受,我想除了通關回鄉之外,最多人盼望著可以除罩相見的日子。 戴了兩年多的口罩,口罩彷彿成為了身體的一部份,雖然還記住了初戴口罩的不快和呼吸困難的苦楚,但令人困擾的症狀已經慢慢習慣了,同時也習慣了買口罩成為了生活的新旅程點。 對於口罩的規格大家應該不會陌生,不同人也有對口罩形狀的喜好,而我選擇的口罩分兩類,第一類是便宜又舒適,而第二類就是外觀最吸引的。口罩由實際防禦用途轉為一種美學配搭其實用了很短時間,可以美麗都有著昂貴的代價,只好分日常工作款和特別日子款購買。 最近口罩品牌Mask On推出限量版黑白口罩,可是口罩並不是重點,重點是位於銅鑼灣的門市搖身一變成為了廣東歌歌詞展覽會,聯乘本地填詞人林若寧及本地字體設計師威洪的詞字組合,不但能讓歌詞以平面藝術重新接觸受眾,更感加深廣東歌與繁體字美的結合,讓藝術可聽、可看。 除了展覽,買特別版口罩還附送歌詞口罩收納套,當時知道這個消息便跟身邊的人討論最想抽到那一款歌詞口罩收納套,林若寧填詞的歌我是最喜歡陳奕迅《月球上的人》,可是沒有這個選項。 而在10首廣東歌詞包括:《預言書》、《櫻花樹下》、《七百年後》、《蘇州河/慕容雪》、《吳哥窟》、《洗澡》、《一》、《失魂記》、《我不如》及《Dear My Friend,》之中,最熱門應該是人氣正旺盛姜B的《Dear My Friend,》,可是我最想得到的是《七百年後》和《吳哥窟》,兩首都是陪伴著我成長有故事的經典,然而大家覺得我有沒有好手氣呢?
萬聖節大家都會想到在蘭桂坊扮演著不同的電影、動漫角色,拿著不同類型的酒,享受著狂歡的一晚。 的確,不少人會先到主題樂園遊玩一天,然後再到蘭桂坊走一轉,可是這次因為未能預約到主題樂園的門票,下午到那裏走走就是個大問題了。 上網查了一查資料,驚見一個神奇的地方也有舉辦萬聖節活動,便到埗走走。從前我極少會到這個地方,因為總是人來人往非常擠逼,一陣陣不同的氣息及又油又濕滑的地下,而這個地方我們稱為街市。 街市其實不是一件希奇的事,可是在街市舉辦萬聖節活動我就第一次聽聞,不過這個街市除了像新式商場街市一樣既有冷氣又美輪美奐,還有一樣特別之處,這就是他沒有賣街市會賣的東西,走進這個街市是買不到一日三餐所需要的材料,而這個街市就是中環街市。 重建後的中環街市在本年8月開幕,除了在闊長的樓梯打卡外,還保留了街市舊有文化的展品,例如米磅、桿秤和砝碼磅等等,另外有保留到一些舊有店舖的格局,彷彿重回舊有年代的街市一樣。 除了變成商鋪,一樓亦會定期舉辦活動,例如這次去到參觀的是一個叫「設計中」的活動,是一個透過一系列創意工作坊丶電影播放、專題展覽及體驗活動,將文化藝術、環保意識、活化創新等元素帶給大眾讓我們的生活融入設計當中。 除了定期舉辦的活動外,今年萬聖節也有不少活動進行中,例如為小朋友特設的白日萬聖節歌舞巡遊「小鬼派對」、型男索女搞鬼DJ派對、面部彩繪和「為食殭屍」周圍跳,一系列以街市為主老少咸宜的萬聖節活動。 除了可以認識街市文化、藝術和進行萬聖節活動外,還可以在活動完結後走兩步路便到蘭桂坊來個after party,既能盡興又可以增強自己的文化氣息,實在值得一去。
生活,就是在空餘的時間找一些有趣的事情,讓自己在滿有壓迫的都市中喘一口氣。 食,應該就是最簡單而且必需要做的事情,所以有時候喜歡親自下廚,這種感覺雖然比起餐廳大快朵頤的味道差一點,可是成功感和滿足感卻是無可取代,當然需要自己喜歡享受這個過程,因為由買材料到備餐、煮、洗,都不是每個人都喜歡的工作,卻也是一個人學習專注和屬於自己的時間。 自己煮自己食隨時比到街上飽吃一頓更貴,可是用料一定新鮮,而且確保到味道上能有一定水準,所以通常都會選擇一些比較簡單的菜式,最常煮的是簡單又好吃的電飯煲海南雞飯,海南雞飯雖然出自海南島,可是海南島找不到海南雞飯,要吃海南雞飯其實是要吃文昌雞,也就是白切雞。 適常我的煮法是先將鮮雞髀的肉去骨,然後將多餘的脂肪切成小粒來備用,再用鹽和胡椒粉醃30分鐘。在醃製雞髀的時間同時準備好其他材料,包括香茅切頭切尾拍扁備用、蒜頭切粒、小許薑片、紅蔥頭切小粒、斑蘭葉打結、洗米,做完這些步驟應該還有時間剩下來,這個時候可以拿點喜歡的酒小酌一杯、看一看YouTube休息一下、逗一下家裏的小貓咪。 醃好雞髀後,便將剛才預備的所有材料整齊平均地鋪在米上,然後灑上小許黃薑粉,再按一下煮飯便可以了。 要注意的事情不多,輕鬆對待就可以了,只是鮮雞件的味道和冰鮮雪藏雞的味道除了有差別,還還要加一個解凍去雪味的步驟,所以不要為了省下丁點銀兩而辛苦自己。 每個人對享受的定義也不同,不過吃好的東西就絕對正確。
每次在認識新同事午餐,為了了解他們是屬於那一個年代的人,通常會問他們念的是甚麼科目、拿了多少A,通常經歷會考年代的一群便會回答A to ABS之類的答案,而我就會告訴他們說我是拿5**的年輕人、他是社科健年代的人所以沒有常識之類,當然這些只是裝年輕的爛玩笑,實際上自己只有「揸槍」的份。 每次一想到小學的時候便會感到很簡單、幸福,沒太多煩惱,也可以動手上有趣的美勞課而不是背誦不同年代的建築和藝術風格。而美勞課最暢快莫過於用紙黏土自由創作,立即有一種創世記神用泥土造人的感覺,為甚麼不是女媧摶土造人?因為我是男生啊! 小孩子可以自由創作的機會不多,也不是每個家長會讓小孩子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情,通常是一早安排一整張長長的列表,然後讓你們逐一完成,這樣就是乖巧的小寶寶。當然每個喜歡創作的人,也會有一點調皮的壞壞,野孩子的性格就是喜愛自由奔放、做自己想做的事,捏紙黏土就有這種暢快和自我的感覺。 想到這裹,趁著自己還有興趣,便開始拿起收藏已久快要乾竭的紙黏土嘗試一下尋回那種放鬆的感覺,結果一下子就消失了數小時,終於成功製作成看得出是甚麼樣子的東西。 專注地製作一個手工某程度上也會讓人有一種放鬆的感覺,而且假日的時候或是颱風到來不能出門的情況下,也是一個既有趣又可以陶冶性情的活動,絕對適合一家大小參與。
久久沒有參觀藝術博覽會,受朋友邀請一起到了Fine art asia,還記得去年疫情下在年底時間同樣在會展舉辦,當時除了世界各地的藝術品外,更重要的是帶來了更多本地藝術家的展品,好像是甘小文、老夫子、蔡瀾的墨寶等等,除了令博覽會更在地,更能令初入門檻的朋友有更貼身和同鳴的不同體驗,尤其動漫膠片是我在藝術博覽會很少見的一個項目,就日漫來說,多數被定義為宅、毒、幼稚……就算美漫也很少機會走到有關藝術的地方,所以將漫畫能重新歸回藝術類別更是機會難逢。 而今年的博覽會令我最先優雅地衝過去的是九龍皇帝曾灶財墨寶的展品,是由Lucie Chang Fine Arts 帶來的街頭藝術展品,相信沒有香港人不認識九龍皇帝這個稱號,和以街頭塗鴉控訴政權的往事。 另一個吸引我過去的是由方由帶來藝術家ristóbal Gabarrón的彩色玻璃纖維藝術作品,由不規則的形狀,顏色和紋理圖形去製作動物的模型,作為公共裝置藝術家將以藝術將大自然融入城市裝置,帶來不同色彩和地中海氣息的另一番體驗,作為貓奴更要到場支持這項Pets 5展品。 最後推介的是香港藝術家馬興文的展覽,大家都應該對於他將國畫融入西方藝術亳不陌生,同樣受大師徐悲鴻和他的太太廖靜文老師影響,Simon成功以不同形式的「馬」走向國際,同時為香港馬會設計紀念幣和誰行「千人畫馬」打進健力士世界紀錄,而同日更展出與郭富城共同製作的龍馬作品,不但同為愛馬之人,更是藝術上惺惺相惜的好朋友。 至於更多的藝術品就由你們去發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