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回憶

雞白湯拉麵大概是自己吃最多的拉麵,比起豬骨和醬油拉麵更有一種獨特魔力,應該是雞皮的味道,正所謂「食豬要食肥,食雞要食皮」雞皮加上日式叉燒簡直一絕。 雞白湯的湯底可濃可清,濃厚的像金田家,清如大叔拉麵,有一種家庭式的味道。 雞白湯拉麵再加上走地雞片,嫩滑得像慢煮雞肉一樣,而且份量亦算多,同時再咬一口肥瘦均勻的日式叉燒,加上炙燒後更重油香,再配一口清湯,簡直一絕。 除了吃以外,大叔拉麵佈置的像90年代的日式餐廳,除了一些年代久遠的海報,還有一埋兒時回憶的玩具模型,像幽遊白書和籃兒當入樽等,而且非常歡迎拍攝,感覺像玩具同好會一樣,非常熱情。

青衣戲棚

多年沒見的青衣戲棚今年終於復出,真君誕於5月1日至5月5日開始,但當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應該已經完結了,不過今年真君誕完結後戲棚並不會拆卸,而是留到5月19日至5月23日青衣天后誕舉行,所以這次沒趕上的話可以吼準天后誕。 這次選準最後一天晚上過去,目標是像年宵一樣撿便宜貨,然而的確大部分商店都於晚上十時左右開始減價,像臭豆腐和蠔嗲甚至降到半價,實在便宜得多,除了撿便宜外,好吃的推介也有蠔仔麵線、串燒、花枝丸和燒魷魚等。 說到戲棚當然要看一看戲,真君誕由蓋鳴輝及吳美英主演的「鳴芝聲劇團」粵劇表演戲班演出,天后誕由龍貫天、鄧美玲、阮兆輝等主演的「鴻嘉寶粵戲團」表演,就算不懂粵劇,這兩個劇團都是在香港大名頂頂的劇團,有興趣亦可以購票觀賞。

CCD味?

無論在韓國,抑或小紅書都在火熱著所謂的CCD相機,不是甚麼Leica M9這一類型,而是那重古舊的小DC。 為甚麼會流行這款低像素傻瓜機呢?原來韓國女團Blackpink成員Lisa在社交平台分享使用CCD相機拍照,然後便引起熱潮,慢慢變成無論是韓國樂迷、內地小紅書、一眾文青身上都掛著一部的相機。 不過這些只有二三百萬像素的CCD感光元件傻瓜機除了「襯衫」以外還可不可以用來攝影呢?老實說當年的CCD感光元件比起CMOS感光元件優秀,不過已經是2010年以前的事,CMOS感光元件在這十數年內無論是影像質素、色彩還原度、動態範圍等等都已經將CCD淘汰。 至於所謂CCD感光元件傻瓜機是不是能夠拍攝出「菲林味」?這就見人見智了。

電影感2

上回說了影像比例源於底片大小和歷史,那闊銀幕是不是真的能令畫面更有電影感呢? 每數年就會出現一次追捧Anamorphic lens(電影寬螢幕變形鏡頭)鏡頭的熱潮,這重鏡頭透過光學變形將畫面比例壓縮,從而將左右更寛闊的影像紀錄下來,到後期的時候再將畫面拉闊,然後得到2x /1.33x的變形比例,可以從劇集《First Love 初戀》和Eason《盲婚啞嫁》MV看見Anamorphic lens的效果。 不過追捧還追捧,也真的並不是上下加黑邊、買一顆變形鏡頭便有電影感,電影感的來源雖然也是從畫面上看見與眼睛不一樣的風景,其實也就是陌生化。因為日常是無聊的,我們尋求電影世界能擴闊我們的眼界,看到不一樣的故事,體會到不一樣的人生,這也就是電影。 不過電影類別也有很多種,有科幻片、劇情片、紀錄片等等,每一重類型都有不同意思從畫面表達,所以選取的畫面比例亦不一樣,所以並不是那一個比例更「電影感」,而是那一個比例適合你的電影。

電影感?

有些朋友會問怎麼才能令自己的拍攝更有電影感?是不是上下加黑邊就可以令整段影片更有電影感? 其實可以說是,又可以說不是。 先說這條上下黑邊的歷史,最初統一的電影比例是闊0.95英寸高0.735英寸的35mm膠片,每一塊膠片左右側都會有四個孔,讓膠片能更穩定地記錄和播放,而這個時候的影像比例是4:3。 到了有聲電影來到,要將聲軌記錄在膠片左側上而令畫面收窄到1.37:1,而這個比例被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定為35mm有聲電影底片的標準,而1.37:1這個比例就成為了學院比例(Academy Ratio),而當時放映的比例仍然是4:3。 到了電視普及的年代,每一個人都可以在家中看到4:3比例的影片,便不再新奇了,所以不少電影人便開始發展新的視野,製作出不同比例的電影,讓觀眾有新鮮感。 先是用三部35mm底片攝影機合製出2.58:1的超闊銀幕電影Cinerama,需要同時用三部投影機播放,因為價格高昂又麻煩,很快便被淘汰。中間出現過不少影像比例,不過最後廣被普及使用的就是1.85:1和2.25:1這兩個影像比例。 所以下次在影片拍攝的時候,想要有上下兩條黑邊,記得預先跟videographer說一聲想要的影像比例,而不是上下黑邊。

南丫書蟲

今年春天的尾巴好像特別長,天氣還未到很熱的時候就是要外出一下,乘著船去到南丫島,首先還是要去看一下風車,畢竟在香港也很少見,不過在起行之先,還是要填飽肚子。 到離島區通常都會先想起海鮮,不過這天比較早起,還是到cafe喝個杯提神咖啡,順道吃個早餐。 離碼頭數分鐘路程,這次來到南丫書蟲,家挺有海灘氣息的cafe,第一道菜當然點選了香蒜白酒蜆意粉,在看過不少食評下,這道菜最為出名,味道不在話下,蜆的份量也可以說是跟老闆有親的巨量,味道鮮甜清新、蜆肉亦彈牙飽滿。 第二道菜是蜜糖烤排骨配薯條,烤焗時間掌握得非常好,剛好外皮有點酥脆內裏嫩滑,味道又不會太過濃烈,份量也是老闆兒女的驚人,不過排骨壓在薯條上,對喜愛脆薯的朋友就要快手分開他們了。 最後來的是脆皮炸雞翼,在炸物上同樣控制得非常好的火候,外脆內嫩還能咬出一口不斷上升的熱蒸氣,加上檸檬汁後減低油炸的油膩感。 由早餐頓時變了午餐,帶著美味飽足的身心又可以支撐一整天的行程了。

堅離地土耳其

柴灣角街在荃灣,堅離地7po理所當然不在堅離地城,而是位於佐敦的別緻土耳其菜。 一上菜當然先主攻串燒,雞肉和牛肉串與豐富的香料味混合一起,加上微微的香辣和外脆內軟的口感,作為開胃的小菜可算是稱職。 接下來就是個人十分期待的蟹肉餅,十年前在某尖沙咀名酒店點過的菜式如今以五份一價錢就可以品嘗到,而且除了煎得比較乾身以外,整體來說蟹肉味亦香鮮出眾。 主菜是乳酪黃咖哩配中東香草飯,不過點過後只來了一小碗,原來是香草飯太受歡迎,已經賣光了,所以再送我們一些中東皮塔餅,土耳其菜就是香料、飯和麵包,一並享用味道濃香而不油膩,而且不會因為香料而失去食材的原味,確實大滿足。

煮炊

翻譯和文字的藝術就是會光看字就頓覺更美味,就例如炊飯,日本漢字的炊飯其實就是煮飯的意思,雖然是同一樣東西,不過總能感覺到炊飯比煮飯更美味,有一種野外柴火啪喇啪喇的聲音,也就是野炊的感覺。 回到城市,最喜愛的一家炊飯餐廳非Boon莫屬,作為一家法日料理,炊飯可以說是做到最好。 第一道菜毫不猶豫選擇了鰹魚熟成封門柳配香煎鵝肝松露醬炊飯,法國菜有鵝肝點鵝肝一定沒有錯,不過沒想到熟成封門柳可以這麼嫩滑,三成熟的彈性配上輕輕的鰹魚咸香,襯搭濃而不膩的珍珠米松露醬炊飯,剛剛好平衡到每一個味道,鵝肝亦煎得金黃嫩滑,不會太小太薄,又沒有太乾太柴。 第二道菜是羊肉炊飯,炊飯配上紅蘿蔔和提子乾別有一番手爪羊肉的風味,沾一下頂頭的濃滑醬料份外惹味。 最後必點法式多士,口感濕潤軟滑,濃厚的蛋香配搭雲呢拿雪糕,加倍美味。

休閒氣息

小時候一直有個想法,港島、九龍和新界是三個不同地方,小小的香港可以瞬間穿越三個不同文化特色的空間,新界區像一個日本小鎮一樣的地方、寛廣闊大、濃厚人情味,九龍是一個壓迫感極強的城市,而港島就是來回古今空氣的地方,除了有歷史的建築物外,也有一種穿梭繁華與文化之間的輕散,像不同詩人一樣,在港島的散步有另一種脫俗的質感,畢竟中上環與西環輕輕十數分鐘距離已經另一個世界。 比起繁華,更喜歡西環的古香和優閒,而且也有不少咖啡店可以在高低山勢走累了再休息整頓一下,這次剛好碰見一家試業中的咖啡店Chill Cafe & Bar,闊落的空間桌子不多,同時又有不同品種的貓作招待,不過並不是主打貓咖啡店,所以對貓咪還是檢點一些比較好。 作為旅程的中途站,原本想點兩個點心一杯咖啡優雅一下,怎料到剛好有新加上的主食,便點了一個千層麵、布朗尼和一杯Flat white。 千層麵是表面厚厚一層芝士焗得熱氣騰騰地送到過來,一匙羹下去更多的蒸氣霧出,吃下去是非常居家的健康美食,很純粹很舒服很新鮮的美味。 布朗尼是燒了棉花糖在上面,一咬下去有驚喜,除了棉花糖和布朗尼沒有化學甜以外,棉花糖的香脆是一大加分位,而布朗尼的甜度控制更是出色,舒服得讓人可以食五十個而不會膩。

好板場

記得以往由澳洲回港最不適應的應該是不能以滑梯代步,因為不同的刻板印象和法例對板仔都不太友善,認為這就是一個壞孩子和惹麻煩的象徵,但其實在外國以滑梯代步其實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雖然明明白白地知道香港的路又窄又凹凸不平,不過還是買了兩塊滑板休閒時和工作時候用,當然也想著有一天可以有空閒時間到板場玩一玩。 不過好的板場要到那裏找?更加想不到原來希慎廣場內就有一個很好的板場,作為銅鑼灣黃金地段,竟然願意投入這麼多心思去設計這個板場,無論是用料和難度設計都非常適合不同程度的人使用,實在是非常難得,希望可以在拆卸之前上去玩玩。